2、水處理概述:
按處理程度的不同,廢水處理系統(tǒng)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三級處理)。
2.1一級處理
一級處理只除去廢水中的懸浮物,以物理方法為主,處理后的廢水一般還不能達到排放標準。對于二級處理系統(tǒng)而言,一級處理是預處理
2.2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常用的是生物處理法,它能大幅度地除去廢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tài)的有機物,使廢水符合排放標準。但經(jīng)過二級處理的水中還存留
一定量的懸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機物、溶解性無機物和氮磷等藻類增值營養(yǎng)物,并含有病毒和細菌。因而不能滿足要求較高的排放標準,
如處理后排入流量較小、稀釋能力較差的河流就可能引起污染,也不能直接用作自來水、工業(yè)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水源。
2.3三級處理
三級處理是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難以降解的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病原體等。廢水的三級處理是在二級
處理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采用化學法(化學氧化、化學沉淀等)、物理化學
法(吸附、離子交換、膜分離技術(shù)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種“深
度處理”方法。顯然,廢水的三級處理耗資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3、污水檢測指標
3.1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機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時所需的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以mg/L 為單位)。它反映了在有氧的條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的量。生化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機污染物愈多。
3.2化學需氧量(COD)
化學需氧量是用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污染物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用氧量(mg/L)表示?;瘜W需氧量愈高,也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愈多。常用的氧化
劑主要是重鉻酸鉀和高錳酸鉀。以高錳酸鉀作氧化劑時,測得的值稱CODMn或簡稱OC。以重鉻酸鉀作氧化劑時,測得的值稱CODCr,或簡稱COD。如果廢水中有機物的組成相對穩(wěn)定,則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間應有一定的比例關(guān)系。一般說,
重鉻酸鉀化學需氧量與第一階段生化需氧量之差,可以粗略地表示不能被需氧微生物分解的有機物量。
3.3植物營養(yǎng)元素
污水中的N、P為植物營養(yǎng)元素,從農(nóng)作物生長角度看,植物營養(yǎng)元素是寶貴的物質(zhì),但過多的N、P進入天然水體卻易導致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氮、磷含量的高低與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有密切關(guān)系。就污水對水體富營養(yǎng)化作用來說,磷的作用遠大于氮。
3.4pH值
主要是指示水樣的酸堿性。pH<7是酸性;pH>7是堿性。一般要求處理后污水的pH值在6-9之間。天然水體的pH值一般為6-9,當受到酸堿污染時pH值發(fā)生變化,消滅或抑制水體中生物的生長,妨礙水體自凈,還可腐蝕船舶。若天然水體長期遭受酸、堿污染,將使水質(zhì)逐漸酸化或堿化,從而對正常生態(tài)系統(tǒng)產(chǎn)生影響。
4、物理法
污水物理處理理法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tài)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zhì)。屬于物理法的處理技術(shù)有以下幾種。
4.1沉淀(重力分離)
污水流入池內(nèi)由于流速降低,污水中地固體物質(zhì)在重力作用下進行沉淀,而使固體物質(zhì)與水分離,這種工藝分離效果好,簡單易行,應用廣泛,如污水處理廠的沉砂池和沉淀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沉淀池則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呈顆粒狀的懸浮固體。
4.2篩選(截流)
利用篩濾介質(zhì)截流污水中地懸浮物。屬于篩濾處理的設(shè)備有格柵、微濾機、砂濾池、真空濾機、壓濾機(后兩種多用于污泥脫水)等。
4.3氣浮
對一些相對密度接近于水的細微顆粒,因其自重難于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可采用氣浮裝置。此法將空氣打入污水中,并使其以微小氣泡地形式由水中析出,污水中密度近于水的微小顆粒狀的污染物質(zhì)粘附到氣泡上,并隨氣泡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浮渣而去除。根據(jù)空氣打入方式的不同,氣浮處理設(shè)備有加壓溶氣氣浮法、葉輪氣浮法和射流氣浮法等。為提高氣浮效果,有時需向污水中投加混4.4凝劑。